浸信會信仰傳統反思 —— 浸信會的屬靈操練
提起屬靈操練(spirituality formation),不知道大家會想起什麼活動?近年,恩潮不僅繼續鼓勵大家恆常進行個人讀經、禱告、默想的靈修操練,並參加退修營、培靈會等,還引入了多樣化的屬靈操練方式。有源自7至8世紀的明陣,有宗教改革前14世紀盛行的苦路14站,有來自清教徒的靈閱,也有跨宗派的泰澤詩歌默想祈禱會等。筆者喜見如此豐富多元的屬靈操練資源之餘,不禁好奇浸信會在這方面的傳統和特色是什麼?
追本溯源,浸信會是17世紀清教徒(Puritanism)在英美殖民地所影響、促成的眾多信仰運動之一,其靈性傳統(spirituality tradition)亦源自清教徒。[1] 清教徒是一群在16世紀對英國宗教改革感到失望,出走至歐陸地區的更正教徒(Protestants),特別受到加爾文(John Calvin)的影響,奉行「信徒皆祭司」,認為每位信徒都能直接來到神面前尋求寬恕和恩典。[2] 除了強調聖經權威、神的公義與慈愛、唯有基督是救主之外,他們也重視神主動與個人和家庭、教會、國家等組織連上的恩約關係(covenantal relationship),因此其靈性觀既著重個人讀經、禱告、自我省察與悔罪,亦強調以神為生命的全部,操練在地若天的生活方式,包括持守主日敬拜生活以培育內在的敬虔,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以生命和言詞分享信仰。[3]
浸信會雖然承繼了清教徒的靈性傳統,但其踐行觀點與方式卻是有獨特之處。學者辛森(Glenn Hinson)在檢視浸信會歷來的屬靈傳統時指出,由於浸信會強調信仰必須自由和自願,信仰踐行才會真實和負責任,因此其靈性觀及操練方式的發展和特色便顯得多元化。[4] 費迪斯與費蘭莫亞(Paul Fiddes & Stephen Finamore)在關於基督掌權(the Rule of Christ)與修會規則(rules of religious orders)的討論中,則引用了浸信會始創人史邁得(John Smyth)的說法,認為浸信會有別於修會,並不視教會為宗教社群組織,而是視教會為與神與彼此立約的可見信徒群體,因而特別注重地方堂會(local church) 在基督掌權與聖靈引導下,藉由會眾的共同辨識與服從所產生的信仰踐行。[5]
這樣看來,浸信會多元的靈性觀及操練方式可說是在基督掌權的統一原則下,展現出教會群體在信仰踐行上的自由與自願性。這種多元的結果與教會群體在特定時代處境下的共同辨識密切相關。事實上,浸信會的靈性傳統自17世紀以來,隨著時代處境變遷而發展了不同的路向。除了承自清教徒的默觀路向(the contemplative approach),強調讀經、祈禱和內在更新之外,近代還出現了尋道者路向(the seeker approach),強調個人內在生命與故事如何連結到外在的委身行動。[6] 這些路向雖然各有其利弊,[7] 但相對於其他派別(如聖公會強調群體參與禮儀、聖禮生活的操練方式;靈恩和五旬節教會注重被聖靈充滿與治癒的方式),[8] 浸信會如此多元而處境化的靈性傳統,無疑賦予了不同背景和信仰經歷的弟兄姊妹,在神的話語、聖靈引導下,共同辨識適切屬靈操練方式的空間。
那麼,恩潮的弟兄姊妹,你們找到了合適的屬靈操練方式了嗎?
[1] Hinson, E. Glenn. "Baptist approaches to spirituality: Baptists have approached spirituality much as they have approached virtually every other concept or practice-with a great deal of diversity." Baptist History and Heritage 37.2 (2002), 6.
[2] 杜錦滿:《尋根溯源:浸信會的歷史起源與信仰根源》初版(香港:香港浸信會神學院,2022),頁28。
[3] 彭順強:《二千年靈修神學歷史》初版(香港:天道書樓,2005),頁326-35;杜錦滿:《尋根溯源》,頁29。
[4] Hinson, "Baptist approaches to spirituality,” 6.
[5] Paul S. Fiddes and Stephen Finamore, “Baptists and Spirituality: the Rule of Christ ,” In Under the Rule of Christ: Dimensions of Baptist Spirituality, edited by Paul S. Fiddes (Oxford, UK: Regent’s Park College, 2008), 8-9.
[6] Hinson, "Baptist approaches to spirituality,” 6-11, 24-7.
[7] Hinson, "Baptist approaches to spirituality,” 28.
[8] 彭順強:《二千年靈修神學歷史》,頁313。